2018年,金融强劲监管带给极大压力,受大环境影响,环境产业多家民企遭到重创,前途未卜,业界广泛感慨“寒冬”已至。而纵观产业,环保监管强化、标准趋严等政策也对企业明确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拒绝。双重压力下,环境企业如何突围?在“2018(第十二届)固废战略论坛”上专家、企业家就以上问题进行对话,联合探究了高速发展改向高质量发展的最重要巨变时期,固废领先企业的突围之道。2018年,金融强劲监管带给极大压力,受大环境影响,环境产业多家民企遭到重创,前途未卜,业界广泛感慨“寒冬”已至。而纵观产业,环保监管强化、标准趋严等政策也对企业明确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拒绝。双重压力下,环境企业如何突围?在“2018(第十二届)固废战略论坛”上,这一话题沦为了被冷淡辩论的焦点。针对这一话题,论坛现场,E20环境平台高阶合伙人、E20商学院继续执行院长王立章与住建部市政公用行业专家委员会环境卫生专家组成员、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徐海云,重庆三峰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雷钦平,北京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柯俭,首创环境有限公司有限公司继续执行董事、总裁曹国宪,中信辟投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罗元锋等专家、企业家进行对话,联合探究了高速发展改向高质量发展的最重要巨变时期,固废领先企业的突围之道。左起:王立章、徐海云、雷钦平、柯俭、曹国宪、罗元锋时代逆了国务院国资委副部长级干部、原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赵华林在论坛现场演讲时曾提及,当前,我国环境产业正处于最重要的转折点。以前,五万多家良莠不齐的企业“一窝蜂”做到环保,都可以赚到到一些钱,现在则到了从“是不是”到“好不好”改变的时候;以前,靠人脉就可以获得项目,现在到了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快速增长改变的阶段,产业到了调整与统合时期,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这40年来,固废产业随着国家的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徐海云回应,尤其是垃圾焚烧,到今年年底我国竣工投放运营的生活垃圾焚烧厂多达350座,能力超过36万吨/日,无论从烧毁发电厂的数量还是处置能力都居于全球第一。他认为,当前,与发达国家比起,我国的固废投资仍然严重不足,固废处理仍是国内为数不多生产能力尚能严重不足的行业,产业的春天刚到来,未来发展前景辽阔。“但是,发展得太快,也带给了不少问题,应当慢下来。”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很多企业有盲目不断扩大规模的冲动以及过度的资本运作,在“抢走市场”和“平规模”的过程中,忽视了企业自身运营管理和技术管理的能力提高,造成产品和服务的同质化,带给了市场上的恶性竞争。粗放式管理、“轻敌式”发展,在外部环境震动再行再加环保强力监管等起到下产生了负向的变换与共振效应。徐海云回应,比起发达国家,我国的固废产业市场化程度较高,市场化在带给高效率的同时必需在法治监管下运营。然而,监管必须成本,特别是在是固废的监管成本更高,过去不推崇发展质量,监管严加,也不以管理效果为导向,环境违法成本低,企业利润低,现在时代逆了——不关心管理效果的企业、期望通过资本市场赚到快钱的企业都将不会被出局,监管趋严、标准提高等压力将减缓行业优胜劣汰,是增进行业身体健康发展的动力。“行业由高速度发展改向高质量快速增长,表象看,监管趋严让有些企业不适应环境,但实质上这是人民执着美好生活的基本市场需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定拒绝,也是整个行业身体健康发展与持续平稳发展的拒绝”,雷钦平回应,得到老百姓青睐和社会接纳的企业会持久,行业也会获得身体健康发展。最近几年垃圾焚烧行业发展速度快,项目层出不穷。雷钦平指出,大批项目上马,造成很多企业的人才储备跟上,没设施的管理团队项目就很难做规范建设和高效优质建设,企业也很难高质量发展。他指出,从高速度改向高质量发展,是企业还包括技术储备、人才储备等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发展就要大大适应环境新时代的新拒绝。柯俭坦言,执着量的发展向质的发展是政策环境不堪忍受,也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不这么做到不会被环境产业出局。国家环保标准大大提升,监察力度不断加强,对企业而言都是挑战。
企业、专家、金融共话2018环卫行业痛点与突围方向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