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为张晓敏“北理工1号”卫星太空进行仿真图记者第一次看到张晓敏,是在北京理工大学(以下全称北理工)的校园里。专访期间正值暑假,当大部分师生还在享用假期时,这位宇航学院教授依旧坚决天天回校“发票”,即便他联合的“北理工1号”卫星项目刚完满收官。从18岁上大学起,张晓敏就开始和飞行器做事。如今,48岁的他满脑子想要的还是“大气层外的那些事”。过去30年间,他联合研制出我国第一颗专门为青少年研制的卫星“期望一号”;研制出小巧简单、应用于普遍的CAST100卫星平台;仅有用9个月之后将一枚支撑多项新技术的“北理工1号”小卫星送到太空……大大突破自我才最重要1989年,张晓敏毕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全称北航)飞行器设计与应用力学系由应用力学专业。大三时,该校宇航学院第一次面向校内招生本科生。因自小就对飞行器感兴趣,于是张晓敏明确提出了转院申请人,后沦为北航宇航学院首届本科毕业生。之后,他又在这里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2001年,张晓敏踏入清华大学的校园,开始博士后研究工作。两年后,他博士后出有车站,转入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辖下的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以下全称东方红)。“之所以自由选择转入公司而非其他科研机构,是因为我想要做到点更加简单的技术,企业不会给我更大的舞台去构建这个目标。”凭此初心,他在这家公司埋头苦干了15年。15年间,张晓敏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干到了总设计师,期间参予了“期望1号”、CAST100微小卫星平台等多项科研任务。2007年,也是张晓敏在东方红工作的第4年,他接续了研制“期望1号”的任务。“这是我第一次分担型号项目,那时有10余家单位、近百人参予到该项目中。由于工期紧、任务轻,到后期大家完全天天‘味’在一起,男人们在一起的时间比跟自己老婆孩子在一起的时间都宽。”耗时两年,这颗支撑着新型计算机芯片、新型锂离子电池等多项创意技术的卫星腾空而起,它也被列为2009十大科普事件。对过去的成绩,张晓敏不愿多讲,他说道的最少的一句话就是“多聊聊现在”。“过去的成就是光环,也有可能是枷锁,甚至可能会沦为让人不愿离开了的温室。”在张晓敏显然,过去的就过去了,面向未来、活在当下、大大突破自我,才是最重要的。张晓敏这样的表态,不是喊出口号、说道说道而已。47岁那年,他做到了令其所有人都车祸的要求——离开了东方红、入职北理工。“有可能有人实在,人慢到50岁,已是打算卸任的年纪,但我实在自己还有很多潜力可挖。自由选择去北理工,我的点子很非常简单,就是想要在另一条轨道上扩展人生,尝试其他的可能性。”张晓敏说道。就想要做到点和别人不一样的张晓敏重新加入北理工时,该校宇航学科建设处在飞速发展阶段,学校于是以尝试将宇航工程实践中和技术创新结合,探寻工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这也为张晓敏获取了大展拳脚的机会。2018年11月,划归“新的轨”的张晓敏收到了第一个任务——联合研制“北理工1号”。作为北理工新技术检验卫星系列的第一颗卫星,“北理工1号”到底要检验哪些新技术?以什么形式检验?这是张晓敏和他的团队必须解决问题的首个难题。在宇航学院的会议室里,张晓敏曾和团队成员多次探究过“北理工1号”的技术表格。“我们的终极目标是,想要让卫星在保有功能的同时,尽量重一点。”张晓敏说明道,“传统的卫星大多用于金属材料,如果能尽量多地用于复合材料、柔性材料,之后可将质量大幅度减少。”顺着这个思路,张晓敏明确ca88app提出了把卫星外观设计沦为“帆球”的创新。“不必传统的金属外壳,多用柔性材料,进而构建给卫星‘节食’的目的。”他说道,“我就想要做到点和别人不一样的。”按照张晓敏的点子,升空前,卫星的主体薄膜球体将被折进一个“小匣子”内;当星箭分离出来后,卫星不会自动充气变为直径为500毫米的球体。这看起来天马行空的创新,否能行真为?如今回想起来,团队成员之一、北理工宇航学院副教授翟光还很为张晓敏捏一把汗。“张晓敏老师对技术研发很执著,也很有自己的点子。不过当‘帆球’创新刚被明确提出时,团队里很多人还是很担忧,却是过于新的了,大家害怕构建有可玩性。
帮“北理工1号”减肥 他给卫星穿上“帆布服”【ca88app】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